《心灵手巧——制作篇》作业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科学》教科书/大象出版社2005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第三单元《心灵手巧——制作篇》第一课时 适合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庄小学 学习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生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能够养成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作业设计 作 业 设 计 一、我会填 1.乐音的三个要素:()、()、() 2.音量的单位是(),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分贝;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分贝。 二、选一选 1.下列日常用语中的“高”字,指音高的是()。 A.“我听不到,你声音再高一些” B.“请勿高声喧哗” C.“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2.听声音可以辨别乐器,因为不同的乐器()不同。 A.音量B.音质C.音色 三、动手实验我最棒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搜集生活中找到的各种材料,探究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挑战自我做乐器 1.小组根据上节课的乐器设计 方案,合作制作一件美观又实用的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2.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 3.课后小组合作改进乐器。 目标匹配 检测和巩固目标1。 检测和巩固目标1 检测目标2、3,巩固目标1。 巩固和达成目标2、3。 评价方式 教师批改、评价 小组批改、学生点评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1.能正确填空,选出正确答案。 2.符合要求的奖一颗星。 1.能选择正确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2.符合要求的奖一颗星。 1.能够找到改变声音大小和高低的方法。 2.符合要求的奖一颗星。 1.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乐器。 2.能根据改变音高的方法,让自己乐器声音有变化。 3.展示乐器,和其他人一起探讨,完善改进乐器。 4.符合要求的奖励一颗星。 反馈形式 纸笔作业,教师批改,个别展示。 小组批改,个别展示交流。 组内交流,动手体验。 小组、全班交流。 合理性分析 通过填一填,完成纸笔作业,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是否知道乐音的三要素与声音响度的分级,落实学习目标。 通过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和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进一步明确音高、音量、音色三个概念,特别是如何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形成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的 体会并 总结方法,还能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尊重证据的态度。 通过制作乐器,找到改变乐器声音的方法,还能在制作中培养小组合作、尊重证据的科学研究态度。课下继续探究乐器并进行改进,为下节课音乐展示会做准备。 学生完成情况预估 正确率估计90%左右。预计完成时间2分钟以内。 正确率估计80%左右。预计完成时间4分钟以内。 正确率估计80%左右。预计完成时间5分钟以内。 正确率估计95%左右。预计完成时间15分钟以内。 补救措施 措施一:1.回顾预习内容,翻书自主查找答案。 措施一:1.音量、音色、音调,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2.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音高和音量这两个概念。如,音量可以结合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声音小,就按加;声音大,就按减。音高可以结合音乐课的五线谱上的音符,他们在五线谱上的高低就代表了不同的音高,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 措施二:个别辅导,逐个问学生是怎么思考的,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错误点,及时纠错。 措施一:1.大量的材料尝试,找到怎样让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乐器,启发他们找到改变声音高低与大小的方法。 措施二:个别辅导,手把手教演示其中一种方法,让学生听,并让他们自己 总结尝试找出其他方法。 措施一:教师巡视,进行观察指导。 措施二:全班交流演示,互相提供修改建议与帮助,教师及时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