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莲春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第四初级中学 12510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为了行使这一职能,教师想办法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把文字、符号与具体的知识内容统一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有效。由于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至关重要,而兴趣的激发又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具体的情境来承载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教学情境,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记得去××中学送课,按课时的安排正好是《遗传和变异现象》。按照我原有教学风格,课前的教学设计是让我最颇费心思的。我觉得对于一节课来讲,为让学生进入教学的情境,进入学习的状态,导课的情境创设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因此很是让我费心。我参考了原有他人的教学设想,用照片让学生来辨认,找出谁跟谁是一家的,并说出依据,这个做法虽比较直观,但需要实物投影和大屏幕,而××中学又没有实物投影和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是用手拿着照片,学生看不清,或者只有前面的同学看到了,后上面的同学看不到,或者是走马光花似的看了也没有效果,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兴趣,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很无聊、很没趣,于是只另寻它法。忽然间,我想到: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对自己与父母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肯定是耳熟能详,让学生说出与自己父母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肯定不难,而且还能在此看出同学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否好,还能适时地进行一点情感方面的渗透与引导,于是我决定用此作为导课的情境。 进入新课的第一主题(知识点)是性状与相对性状两个概念的区分,怎么进入也着实让我费了一通脑筋,怎么引出性状的定义呢?我又突发奇想:可以让参与听课的老师到台前来当模特,让同学们观察并在短时间内说出二位在形体、声音等方面的特征(选择的教师在形体上的差异较明显,比如胖瘦、高矮等),通过对比学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真实的人物的特征的认识来了解这些性状,再由具体的性状引出性状的定义。我觉得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的设计,我自己觉得不错,挺有创意,但不知到了课堂上会有怎样的生成效果呢?心里着实的忐忑不安。来到了××中学,步入了×年级×班的教室,我的紧张的心情一下变得轻松自在了,教室的布置简捷、明了,让人感觉很自在,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新奇的微笑,让我倍感亲切。你一笑,我一笑,师生间会心的微笑,霎那间让我们的心为之轻松。在做过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快速地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对自己与父母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肯定是耳熟能详,谁能说出与自己父母的相似之处?学生们踊跃地举手发言:我的眼睛像妈妈、我的鼻子像爸爸、我的性格与父亲相像、我是双眼皮与妈妈相像……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与父母的相似之处,谁又注意到了与父母的不同之处呢?学生们又纷纷地举起了手:我的妈妈双眼皮而我是单眼皮;我的爸爸高鼻梁我是塌鼻梁,我的妈妈擅长用左手而我擅长用右手……我发表了感慨: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不仅很亲近,你们还很关注自己的父母,否则的话不会有这许多的发现,同学们做得很好!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尊重自己的父母。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句话激发了孩子们,有的学生当时就举起了手。他们脸上的表情也告诉了我,他们很感兴趣。我写上了课题,之后,我说:“现在我们请××中学的××老师和××中学的××老师来作模特,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谁的发现最多。”二位老师落落大方地来到了讲台前,我先请二位老师作了自我介绍,意在让学生们倾听她们的声音,也许是新鲜、也许是新奇,同学们瞪大了自己的双眼,竖起了自己的耳朵,好戏开场了。有同学举手了,生1:××老师的体态比较丰满、××老师的体态比较苗条。我听了孩子的语言表述,很受感动,他们语言表述是多么的有分寸呢!我的心为之震动。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你的语言表述得很分寸。”孩子们开心地笑了。生2:××老师比较年轻,××教师比较老成。“你的语言表述很有层次、很恰当。”我表扬的话脱口而出,学生们会心的笑了。生3:××老师声音比较洪亮、××老师的声音比较低沉。你很细心,注意到了二位老师说话的声音。我夸奖道。有的同学竟然还看到了二位老师的眼睑不一样,有单有双,真的很让我感到吃惊。……我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的眼力真是了得!”我把同学们的发现一一写到了黑板上,并让学生将这些进行归类,孩子们结合自己对所写的感知说出了头发曲直、眼睑的单双、体形的胖瘦、这些都属于外形特征;年龄、声音、血型等属于生理特征,这时我说:这些就是生物遗传学上所说的性状。这样同学们对性状这个定义就有了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印象,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们的表现让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们真棒!这就是我记忆中最深刻、最感人的情境导入,让我回味无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