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和相应的评价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师只是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没有切实做到对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教学评价机制的改变不合理等,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开展创新的教学评价,从而有效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多样型评价 过去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模式主要以分数进行单一的分等,这种模式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查,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关注,这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应当着力避免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应当对教师在知识层面的教学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以及整体综合素质,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的评价方面应当积极探索更为多样的途径与形式,具体可以采用问答、访谈、论文、报告、作业、日记、问卷、成长记录、自我反思、笔试、观摩等方式;而对于学生学业的阶段性水平评价则可以仍然延用传统的笔试方法,探索得分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评价模式。比如,在一个学期结束时,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目的在于准确评价学生一段时期的学习和发展,在学期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常规地理测试,并且详细分析试卷,充分利用测试机会,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如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地球自转和公转、四季的变化等等。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很片面,不能真正分清楚这些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一节课,帮助学生梳理清楚易混乱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北半球作为案例,通过为学生演示一年四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来明确昼夜长短变化,进而使学生明确四季变化的来龙去脉。通过讲解,学生明确赤道昼夜等长时是北半球春季或秋季,在北半球夏至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半球多,南半球少,北半球昼长夜短,在北半球冬至的时候,太阳直射北半球少,南半球多,北半球昼短夜长。 二、学习水平型评价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是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与考查,应当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较为常用的评价途径。比如,在考核七年级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如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七大洲和四大洋,还要为学生设计技能操作,如比例尺运算等,很多学生对于比例尺运算十分茫然,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机会,为学生查缺补漏,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学习能力型评价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教育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更应当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与技能。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身是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应当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和迁移知识的能力。这类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在技能与知识型试题设计中得到体现,同时也可以体现在试卷以外的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之中。例如,要求学生完成关于特定问题的课外调查报告,在讲授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地理知识之后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