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地理教学论文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在面临恶劣的自然回馈中深刻反思得出的新的思想。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探索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实践途径。笔者所在学校是国家重点扶贫区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行政划区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生源水平欠优,文明素养不尽如人意,教师也多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有鉴于此,为切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使命,笔者以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教材内容关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1.全局观念的培养 随着物欲横流的利己主义蔓延至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趋向于家庭个人,这必将导致人地矛盾问题的出现。因此,培养全局观念是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全局的角度来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中关于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关系、第三章中《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的整体性关系可以串联起来,提高学生关于社会环境的总体认识。从时间全局的角度来看,必修Ⅱ第四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恰好可以弥补学生历史全局性的不足。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如今发展至生态文明成为历史必然性,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2.人地关系的培养 广义上的人地关系即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地”不是土地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从地球对人类的影响来看:必修Ⅰ第四章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Ⅱ第四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