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论文: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可行性方式 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能为高中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打下重要的科学知识基础,还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让他们为保护社会环境出谋划策。生物作为高中教育中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应把“为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体现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环境教学的可行性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基于生物教材渗透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中生物教材已拥有多个版本,但均包含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人和自然生物圈的和谐相处等。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物教材内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来渗透环境教育,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探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就涉及了生物和生态环境间的关联性,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高中生物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部分内容,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态系统方面的科学知识,更深入地认识现阶段人类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危机和日常生活的环保措施。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诸多研究性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酸雨产生的情况、酸雨的形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再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了解周边企业的排污状况,评估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案。在实际教学组织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合理分组不但能节约时间,还能取得更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分组时,教师可适当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个体特征;其次,在确定研究性课题的内容时,教师应尽量选择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并为学生熟悉,能让他们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的课题。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必须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及获得的成果、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必要的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争取充足的研究性活动开展时间和课题研究的条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方案和研究过程;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创建生物课题组,积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资源和帮助,指导学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