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中生物教学可以选择思维导向的思路,即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判断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其发展是存在逻辑的,这为思维导向的教学取向奠定了基础,而有了思维导向的思路,生物知识的发生过程必将更为合理。 【关键词】高中生物 知识发生 思维逻辑 高中生物教学有两种顺序,一是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亦步亦趋地教学;二是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根据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实施教学。显然,从理论上讲,后者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但这却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可以作出随意改变,因为知识发生的逻辑的把握,是需要积极观察,是需要动脑筋思考的。本文试以“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些许探索。 一、如何判断知识发生的逻辑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知识衍生的过程有着自身的规律,在教学中由于知识联系的需要,常常会对这些规律作一些处理,以使得生物课程体现出一定的体系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往往会基于一个知识自然联想到非体系的另外的知识,这就意味着知识发生的逻辑与已有的知识顺序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如何才能準确判断知识发生的逻辑呢? 在“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在接触这一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说有的学生无法一下子意识到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是一个问题,自然就不会产生探究欲望;而有的学生在进入探究意境之后又会自然产生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超越教师的预设,又需要教师去引导。 具体的说:要展开有效的探究,必须让学生产生强烈问题欲望,而课本上的引入是没有这种功能的,因此可以通过对新陈代谢的研究入手,让学生发现同样的一个生物化学反应,为什么在体内就能顺利进行,而到了体外却必须加上高温、高压的条件才能发生。这样的认知冲突,可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向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酶的作用延伸,因为思维的焦点已经集中到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上,于是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酶的这种作用?应当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实验中可能看到的现象的预测,以及对不同结果的判断等。 可以肯定地讲,只要顺着这样的思路教学,就一定是符合学生思维需要的教学,知识发生的逻辑也就有了现实合理性。 二、基于知识发生逻辑去教学 学生有什么样的思维逻辑,课堂上就应当有什么样的知识发生逻辑,这就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