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手操作成为了数学课堂上常见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发展数学能力。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动手操作,使之流于形式,既浪费了课堂学习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教学中如何让操作活动更有效呢? 最近,笔者听了本校教师执教的一节内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课,课中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的操作活动值得反思。 教师设计的题目是:用4 个边长1 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显然,学生刚刚学习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答这道题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纸片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解答这个问题。学生用4 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不成问题,但当教师让学生说出拼成的大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时,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有的学生直接用直尺量出拼成的大正方形边长是10 厘米。原来,教师为了让学生便于操作,用边长5 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代替题中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这时,教师不得不继续解释:不可以直接量拼成的大正方形边长,因为每个小正方形纸片边长不是1 厘米,我们可把它当作边长是1 厘米,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2 个1 厘米,也就是拼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 厘米。学生越听越糊涂,没办法,教师只得在黑板上再画图讲解。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认识偏差,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刚刚接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解答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这道题宜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二是设计的操作过程不够合理,既然是动手操作,借助直尺测量也未尝不可,因此,准备的小正方形边长应正好是1 厘米; 三是如果准备的小正方形边长不正好是1 厘米,那么可暂时不出示上述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讨论:拼成的大正方形边长与小正方形边长有什么关系?学生弄清了拼成的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边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