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境,或者说‘支架’必须由老师自己搭建。”孙老师是这样强调支架的准备的。在她看来,支架与一般设问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支架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突破一些重点、难点的关键。往往是在提出几个问题的过程中,被教师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有时候刻意地设计支架,反而不行”。在孙老师看来,单词和词组的学习就可以充分利用支架,既巩固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句子的扩展联系),又可以将新旧语言点知识联系起来,加上教师肢体语言的参与,学生就可以比较好地将语言点的知识内化,构建新的记忆,获得新的学习经验。 2.想象空间――帮助学生展开思路的支架 Jack与巨人最后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本来在教学目标中,只是要求学生完成看图说话即可。但是孙老师在用PPT演示这个故事时,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故事图片中的信息。例如,她问学生,What did Jack’s mother do?然后做出各种肢体语言,如害怕躲起来、到处找Jack、跑到豆茎前。孙老师要求学生们将妈妈的动作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Why did his mother run to the beanstalk? 学生们争相补充:“Worried her son”“Help Jack”“Loved Jack”“The giant killed Jack’s Dad”。孙老师一边让学生将句子说完整:Because she worried her son, right?Because she loved him so she ran to the beanstalk,一边将这些信息与故事完整地连起来。 从孙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她将这个简单的故事扩充细节,旨在让学生从中练习完整的英语表达。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说?孙老师在这里利用的支架,即是让学生能够从母爱中体会Jack母亲的行为。孙老师在这里搭建的支架非常巧妙,让学生在本来与这个相隔甚远的传统英国童话故事中,体验到母亲救子的焦急。孙老师的这一支架教学策略设计,帮助了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学生不仅勇于表达,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创意,教学对话的内容变得生动而多样化。她的支架选取是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在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中,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完成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这里,支架的作用凸显出来。 3.转换视角――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支架 小学英语课堂往往呈现出学生在教师控制下的问题回答,很少有学生表述的时间。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孙老师将简单的故事讲解用一个新的视角进行了转换。她这样问学生:How did Jack’s mum fight with the Giant? 这个问题将原本按照Jack的视角发展的故事,做了一个转换,让学生以Jack母亲的视角展开想象。孙老师并没有限制学生的想法,多数学生听懂了这个问题,开始讨论为什么Jack的妈妈明知危险,也要跑向豆茎。学生的反应相当流畅,在彼此的回答当中激荡出颇为丰富的内容。当学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仍倾向是以“词”为单位,孙老师给他们进一步的指引,说出完整句子。在课后看实录的时候,她指出:这个问题回答得最好的,是两个平时不太在英语课上发言的学生。这是孙老师没有想到的效果,正是她在提问中鼓励学生,有所期待,这个支架的作用才凸显出来。她也惊异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自主性。这一支架的运用让孙老师看到学生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即便是那些英语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也能够在课堂的互动中得到提升。 在课后的探讨中,研究者帮助孙老师总结了这一支架搭建成功的原因:在教师的协助下,让学生基于基本故事线索,再进行文本、图片和句型的理解,就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支架搭建(Pearson & Fielding, 1991)。这时体现出的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学生想象力的发掘。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说明他们能够在进行思考以后,达到教师对学生的语句、表达方面及文本理解的要求,这也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根据。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