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论文: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关键词:I+1理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网络教学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把英语看作交流的工具的这一本质日益突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要不断提高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方法陈旧、设备更新缓慢、听力内容老化,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此外,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学生的听说能力严重滞后。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迫在眉睫。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授课方式,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接地气,新颖且实用,在教学方法上灵活,符合当代学生热衷于网络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Krashen的I+1语言输入理论可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个方面,也可以为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教师科学合理的语言输入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I+1理论综述 I+1理论是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在1985年提出的,I是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1是高出学生水平的部分,即教师课堂的语言输入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有足够的量,正确把握1的输入量。〔1〕他认为,理想的I+1语言输入应有如下特点:易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教师课堂的语言输入应该是易理解消化的,不能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信心。要有趣并相关(interestingandrelevant):教师的语言输入内容应有趣味性,要和教学内容关联,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非遵循语法程序(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教师课堂的语言输入应是丰富内容的自然输入,避免枯燥无味的输入。保证足够量的(I+1):教师的语言输入要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I+1理论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投入。学习者只有在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信心百倍、没有焦虑感的最佳情感状态下,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习得。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对包括英语听力在内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外语教师能把握和重视大量的最佳语言输入(op-timalinput)原则和规律,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乃至听力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会起关键性作用,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1.英语词汇量、英语句型和英语惯用法匮乏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词汇量少、短语掌握不够。每当老师输出一个词,学生听起来耳熟,可就是不知其义,当写在黑板上,便瞬间可说出词的意义。可见,词汇量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的作用,关键词汇听不懂,何谈句子、语篇含义?此外,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能模仿听到的声音,也无法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因此,词汇量匮乏是学生听力提高的首要和最基本的障碍。另外,在听力教学中,由于头脑中内化的常用句型和习惯用法少,即便学生听到一些没有任何生词的句子,也不能迅速理解含义。这些都是学生听力难以提高的障碍。2.语音知识欠缺、基础差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英语单词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对许多常用单词的读音陌生,辨音能力不强。〔2〕这主要是因为中学英语教学强调读写,忽视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英语教学是一个体系,学生只会读、不会听、不会说的学习状态持续到大学阶段,影响了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因此,学生语音基础还需要强化与巩固。3.高中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另外,高中阶段英语的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升学,完全以应试为基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本质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根本就没接触过英语听力,导致部分同学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产生了厌学和焦虑感。因此,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要在学生现有基础上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激发更多同学学习的积极性。4.听力资源和设备陈旧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客观因素,即听力资源的匮乏,如教材、听力资料陈旧,听力设备老化,很多机器不好用,机器的维修与更新缓慢等,这些也是导致大学英语听力难以提高的不利因素。 (二)实施大学英语听力网络教学的实际意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