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教材中,文章实效的滞后这一现象比较普遍。这个问题在教材的编写中比较难解决。因为语言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个单元之间课文的难度,词汇的编排,语法的讲解,练习的设计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需要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变化太多。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课文内容的要求却刚好相反,英语归属于文科,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除了经典,大部分的课文内容应该贴近社会,具有时代感,这样在教学的过程才能是学生对生活有更好的感知,才能激发学生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有真实感,真正把通过学习内容来提高英语的理念落到实处。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这一教材为例,到目前为止共出版了三个版本,第一版是2001年,第二版是2008年,第三版是2015年,每个版本之间相差7年。在当今一日千里的时代, 几年的时间,很多东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关于社会、科普,生活等方面的文章,经过几年的时间,其内容早已不合时宜了。例如第二版教材上面的一些文章过于陈旧,科技类的文章如关于艾滋病,克隆等反映的都是上个世纪的状况,和现实已大不相符,在课堂上讲述这样的内容,会让课堂非常的枯燥无味。第三版的教材虽然是最新版,但其文章的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对于文章时效性滞后这一缺陷,需要进行弥补,在教材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需要老师对于单元的主题内容作出额外的补充。比如一些科技类的文章如上面提到的艾滋病,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目前的最新的形势,如感染的现状,政府的措施,医疗界的最新发展等,老师要做额外的资料收集,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真正了解与主题相关的最新状况。 但是在目前英语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这些补充的内容很难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所以必须要把课堂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利用微课来延伸课堂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就某个知识点记录下老师的讲述或教学过程,短小精悍,内容饱满。可以在不花费学生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一个关键的点。在设计延伸课堂的时候,可以就教材里每个单元的主题,收集关于这个主题的最新资讯,由老师以讲述,演示,论坛等生动的形式制作成微课系列,作为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上传到网络上,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观看。通过这种方式既补充了教材的不足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目前微课是一种潮流,有各种各样的微课比赛,但是通常在轰轰烈烈以后就没了下文。只有真正把把微课用到实处,产生教学效果,才能发挥它的效用。 二 弥补教材语言容量不足 基本上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到大学一年级已经学了9年,但是在新生课堂进行调查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自己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不能用它读英文资料来进行研究。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发现除了学习课本以外,其他学习内容大多是应试做题,学生很少阅读教材以外的东西。 所以学生虽然学习英语的时间拖得很长,但是其实语言信息输入量很少,积累有限,这也是英语学了这么多年还没学会的重要原因。到了大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每篇课文约900单词,每个单元两篇文章,共8个单元,这样,教程的阅读量为14400个单词,很显然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只有1万多词汇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用于精读,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知识,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获得纯熟的语言技能,学生必须要有“浸泡”,通过泛读去应用所学过的东西,泛读可以成为学生“享受的休闲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通过阅读英文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生活。在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英语水平。对于听力的练习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听才能够提高水平。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第三版的视听内容较前两版有了较大的改变,减少了考试形式的听力资料,大幅度地增加了现场录制的视听原声,这是一大改进,锻炼听懂现实世界中的英语。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到了国外才能学会英语”这种看法,这种误解必须得消除,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在国内也完全可以浸泡在英语环境里,网络上有世界有名大学的公开课,著名广播电台的在线广播,国内的各类英语学习网站,只要愿意,完全可以一天24小时泡在里面。互联网、英文报纸、手机学习英文的应用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泛读、泛听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泛读、泛听是学好英语的必经途径,让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 三 弥补翻译能力欠缺 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教材第三版中由段落的翻译取代了第一、二版中句子的翻译。要求把关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段落英译中,把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个段落进行中译英。这中改变是值得肯定的,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