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喜迎新春-中国春节习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仪式感的缺失。过年有别于日常的仪式感越来越不隆重了,过年也就显得平淡了许多。 记得我小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是放寒假之后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盼望着过年了。因为,过年与平时不太一样了,可以做好多平常不能做的事情,又可以不做好多平时必须要做的事情。 新年的序幕是从腊月二十三日拉开的,北方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的日子,也是小年大概就是年的彩排日子。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并且一整天所有饭菜都要吃完,都不可以剩饭剩菜。因为要给灶王留下勤俭节约的好印象,因为这一天他要回到天庭做年终 述职报告,他所掌管的灶台没有结余,他才能更好地争取下一年的拨款,才能为人间的百姓争取到来年的风调雨顺。所以,腊月二十三,我们都吃的很撑,也很满足,很开心 二十四扫房子。大人小孩齐动手,家里的大到柜子,沙发,床,小到米缸油罐儿,都搬到院子里,掸灰的掸灰,除尘的除尘,家里的墙壁还要粉刷一新。从玻璃窗户到犄角旮旯都会被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家家做豆腐。用几块青石头搭建一个灶台,放一口大铁锅,找来一堆柴火就可以做豆腐了。当然必不可少的原料是黄豆,经过泡豆、磨浆、煮浆、点卤、滤渣、成型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之后,一锅原汁原味、香喷喷的豆腐就出锅了。可以在点卤盛一碗鲜嫩的豆花吃。也可以吃一块成型后的热乎乎的豆腐。自家做的豆腐那种香甜的口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这也是年味儿美食的开端。 “腊月二十六,提上篮蓝割上肉,又做年菜又蒸贡,蒸煮煎炒齐上手”。二十六就是“买买买”见什么买什么,吃的,穿的,用的,还有春联,炮竹……只要和春节有关的都可以大包小包地买回来。这应该是一年中最尽兴的一次购物狂欢了。 腊月二十七,关门从头洗到足,衣服整洁又干净,欢欢喜喜迎新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擦玻璃,挂灯笼、贴窗花,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老白干,竹叶青,散酒不用装瓶瓶。 腊月三十日,角儿包下三笸箩,全家老小相聚齐,热热乎乎庆新春。 现代人能照着这个流程走一遍,大概年味儿依然会很浓。把过年的仪式重视以来,年会越过越有年味儿,再加上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我们中国人的年只要用心过,会越来越有年味儿的。
|